牛云老师解读

近日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《“我的家乡我建设”活动实施方案》,部署开展“我的家乡我建设”活动,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各方人士建设家乡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推动人才下乡、资金下乡、技术下乡,汇聚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牛云老师第一时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。

 

乡村代言的意义远远超过建设的意义

 

方案主题重点围绕“我的家乡我建设”是远远不够的,牛云老师认为,还需要再加上“我的家乡我代言”这句话。作为村里的一份子,不仅仅是建设这个维度,还需要提升至代言人的高度,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建设家乡,当能力不足时,我们可以选择帮家乡进行传播和推广。

 

打好“乡情牌”、“乡愁牌”非常重要

 

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人才、靠资源,广大农村在外工作的很多人,普遍也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。打好“乡情牌”、“乡愁牌”,以振兴家乡为己任,调动在外游子的积极性,动员和引导在村农民群众和在外老乡树立“我的家乡我建设”的家乡情怀,有序引导在外工作的能人回乡、企业家入乡、大学毕业生到乡、农民工返乡,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,不论从理论上、还是情理上讲,想法和思路都非常好,若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,也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的作用。

 

要有家国情怀,更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

 

我们要有“以振兴家乡为己任”的情怀,树立正确的义利观,这与快印客“传播区域品牌、振兴地方经济”的使命不谋而合。作为个人或者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,支持家乡公益事业,发挥企业家重乡情、善经营、乐奉献的优势,引导回乡投资兴业、举办社会事业。

 

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,关键培养农民契约精神

 

方案内容重点呼吁在乡农民、大学生、专业能人、农民工、企业家这五类人才投入家乡建设。

其中,组织在村农民参与村庄建设中,提出“请进来教”与“走出去学”相结合的方式,牛云老师认为可以细化内容,使其更好落地。农村经济要发展,不仅仅是教农民如何售卖农特产品,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的商业意识和契约精神,教农民法律知识、财务知识、经营知识、契约精神、合同法,以及售后服务的沟通技巧和流程,引导农民企业化、产业化发展。

 

借助线上老乡群和线下乡情馆,把家乡品牌建设起来

 

发挥乡情馆、村史馆对乡情乡愁的记录作用,常态化举办村庄发展大会,用好家乡群、朋友圈、贴吧、热话等新媒体“圈子”。农耕馆、乡土人情馆、乡村振兴馆、数字品牌馆必须要做,但是,这些馆仅仅停留在家乡远远不够的,还要在他乡落地,因为建设这些馆面向的受众大部分还是在外游子。我们要学会借助线上的老乡群,线下的乡情馆联络感情,共商村事,助力家乡土特产品出村进城,为家乡代言,把家乡的品牌建设起来,真正的建设家乡,建设家乡的品牌,形成长效机制。

 

结语:此次政策是一项积极的尝试,但在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,仍需要关注方案的不足,对此,牛云老师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想法和可行性的落地建议,供大家了解学习,也期待方案的落地,能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美好家园,促进人才、资金、技术下乡,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。